李懋和:本土宗教为何不讲“真诚、看破、放下”
道教自黄老而来,承继了华夏古风的朴素与玄妙,贯通天道与人伦,体悟天地万物之妙理。道教的精神,讲究“上善止水”,崇尚天人合一,然而,友教却教人“真诚、看破、放下”,这其中的鸿沟,非一朝一夕所能弥合。友教所追求的“放下”,意在无我,然道教更重视对现实的理解与顺应,强调修身养性,以求与道合一,此为有我。今天,我们要探讨的,便是道教如何用自己的智慧与实践,反驳这一消极哲学。
上德:忠孝仁义,道通感应
道教所崇尚的上德,乃是内心深处的忠孝仁义,与天地之道相感应。老子曾言:“大道废,有仁义”,这并非空谈,而是对世间责任的深刻理解与强调。道教与儒家思想相通,犹如师生之道。儒家推崇的忠佑与孝悌精神,正是道教的核心所在。现代道教徒以实际行动践行上德,许多道士在重阳、清明等传统节日中,组织社区志愿服务、祭祖追思,既传承了文化,又增强了家庭和宗亲之间的凝聚力。这种对家国情怀的践行,正是对“看破、放下”的有力反击。修道者,首先要忠于自我、忠于国家,这是最基本的责任。
中德:爱国爱教,家庭和睦
道教的中德强调人伦与家国、教义与家庭之间的和谐。家庭和睦、夫妻恩爱、宗亲团结,是道教信仰的基石。道教徒在家庭教育中,倡导孝敬与和谐,这种中德的体现,不仅是信仰的传承,更是对现实生活的重视。现代道观中,频繁举办道教婚礼、亲子道学等活动,强化家庭之间的沟通与信任,这展现了道教对家庭幸福的深刻关怀。“生死有命,富贵在天”,道教承认命运的无常,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言放下。生活中,爱护家人、关心亲友,正是道教的具体实践。面对生活中的挑战,真正的道教修行者不会选择逃避,而是积极应对,体现了道的真谛。中德的境界在于对世俗的尊重与承担,而非懦弱者的一味放弃。
下德:持修为珠,念圣为宝
所谓“持修为珠,念圣为宝”,恰恰暴露出那些自以为是的修行者对道的误解与肤浅。他们认为只要高挂这面大旗,便可自诩为修行者。然而,真正的道教修行者清楚,修行并非是为个人的名利,而是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。舍弃家庭、放弃亲情,妄称修行,实则是一种对道德的逃避。依照《大戒》,这类行为可谓最下等的修行。正如道教经典所教导,修行者必须在家庭与社会中修炼人伦之道,才能真正理解“道”的内涵。人生如沧海一粟,虽渺小,但只有在坚守家庭、忠于国家的基础上,才能在道教的天地中找到自我。修行的过程,是不断积累与提升,而非一味的放弃。道教修行者明白,真正的修行不是逃避责任,而是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内心的和谐与自我超越。
不德:真诚、看破、放下
道教的“不德”正是对友教“真诚、看破、放下”的有力反击。这种思想显然与“道”的精神相悖。道教提倡顺应天命、人定胜天,从不主动取舍、拿起放下。所谓“放下”,实质上是无能者对生活的逃避与对责任的推卸。放下者往往无志,放弃者无道。正如老子所言: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道教倡导的是无为而治,以柔克刚的智慧,而不是对现实的逃避。真正的道教修行者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困扰,更不会因为世俗的艰难而轻言放弃。修行的过程是对内心的探寻与对道的理解,而非对现实的逃避。
结语
综上所述,中国道教并无“真诚、看破、放下”的教义,这些思想与道教的核心理念格格不入。道教讲究上德、中德、下德,提倡忠于自我、忠于家庭、忠于国家,强调内心修炼与天人合一。那些轻言放下的人,实则是对人生责任的逃避。只有在生活中不断修行,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,才能达到身心的宁静与长生之道。真正的修行者,无论任何教派,心怀对人伦之道的传承与探索的责任与使命,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之至高境界,而非无能者逃避现实的一种消极情绪。国、家是你的屋檐,而任何宗教都不是,因为宗教是这个屋檐的栋和梁,哪一样能够缺少?缺少了,头发不就没有了么?不就无我了么?家都没了,国也没了,你也没了,那你修的是个啥?碳水化合物咩?